在北京人艺,《理智与情感》排戏期间的一幕夜景,氧气中漂着香烟的芬芳。
宁肃同志走出门来,就好像突然间回到了30年前。他绕到角落里,把夹在手指间的烟蒂摁熄:这一夜,他是个吸烟者,因为连他也无法抵挡这幕雪夜背景的吸引。
他的口有点重,粗铁绗子似的嗓音不爱高兴。却说道:“再也不干了,呆这儿吧。”
我内心充满暖意,我相信NM,这个家的保护,温暖了全国电影人,中国戏剧人。
红星、电影头儿、艺术院团团长,所有的称谓落地,称呼直接变成了一个带着道德温暖气息的尊称:肃哥。
不是歌颂,纯属夸张,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来艺术和时代共振。
众所周知,宁肃戏剧之道,得之不易;宁肃人生经济,来之不易。当你走进北京人艺变频剧场狭窄而温馨的电影戏剧博物馆,当你跨进那扇木框玻璃门,当你发现肃哥这三年打的马蜂卡、张家口骑行、福建民布、加拿大健身馆、尼泊尔撒丁岛腰鼓扭转……活得比谁都精彩。
罗伯托·罗西里尼曾说 :“文化的摇篮本属于国家,但艺术的摇篮却属于人民。”肃哥身上散发的特别气质,与北京人艺的特殊性质,一样值得被琢磨与分享。而铁肩肃背中所闪现的是文化和时代的影子。让我感到,肃哥只是身份的变化,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,自己的戏剧根源,自己作为阶级的成长经历,时代的魂,时代的责任。
演员是奉献的先锋,艺术是五湖四海的公共财产。肃哥不让自己的艺术停留在人儿时代,他用自己的思考与创作,聚焦时代艺术的脉搏,让中国艺术的风雨同舟、沉浮共济。
艺不谋成,智不谋先。几十年的深耕悟道,肃哥只是找到了一个公道,也为时代喧嚣中独善其身的人们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。